北京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状况与激励效果调查研究 认领 被引量:7
在线阅读 下载PDF收藏分享导出
摘要根据课题组对北京市18所高等院校的抽样调查,并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收入低于北京市平均水平,生活工作压力较大;收入的公平感及满意度低,薪酬制度的激励效果不明显,工作与科研积极性较低。政府部门和高校为改善青年教师的收入状况、提升薪酬满意度以及激励效果,应当提高青年教师的入职工资,建立完善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改善住房状况,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作者彭晓月
机构地区北京工业大学
出处《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第8期4-5,共2页
基金课题名称: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研究 课题编号:0140005466004
关键词青年教师 收入 激励效果
分类号F124.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8
参考文献2
共引文献7
同被引文献59
引证文献7
二级引证文献14
参考文献2
1程荃.中国与新加坡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投资政策比较[J].高教探索,2006(5):44-46. 被引量:8
2李晓婷,陆学艺.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研究.2010年北京市 社会建设分析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73.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8
1胡庆芳.新加坡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适应性改革与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28-131. 被引量:14
2袁本涛.亚洲三国高等教育新政策述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63-67. 被引量:7
3高书国.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4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6-38. 被引量:1
4杨葆昆,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22. 被引量:1
5吴少红.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与启迪[J].中国成人教育,2001(9):57-58. 被引量:13
6田红坡,陈通.高等教育与省级公共支出政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3):51-55. 被引量:8
7王斗虎.论高校人才培养成本[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2,22(3):237-242. 被引量:7
8宋华明,庄娱乐.新加坡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估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25(4):64-69. 被引量:13
共引文献7
1李和颖.2006年中国学术界新加坡研究新进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2):79-84. 被引量:1
2张国.论21世纪中国高校的债务状况[J].职业圈,2007(03X):49-51. 被引量:2
3郝进仕.经费筹措市场化与地方高等学校发展策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28(5):119-121.
4邓小妮.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中的政府介入[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25(1):47-51. 被引量:1
5朱竞雅.试论新加坡高等教育特色及对中国的启示[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8(2):65-67.
6马福运,高静毅.特色与经验:中国学者视野中的新加坡教育发展[J].教育评论,2016,0(3):34-38. 被引量:2
7张俊.东盟国家义务教育经费配置的经验与启示——以新加坡和越南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9):53-54.
同被引文献59
1张丽娜,曹洪雯.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弱势成因与对策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S2):133-135. 被引量:5
2孟繁华.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育的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3):14-15. 被引量:14
3伍俏平,王知知,康辉民.论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3(4):28-32. 被引量:6
4刘颖,谢萌,丁勇.对基尼系数计算方法的比较与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4(9):15-16. 被引量:46
5王海翔.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5):74-76. 被引量:63
6井婷,张守臣.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52-54. 被引量:43
7孙靖,黄海滨.泰尔指数在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分析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7(04Z):51-51. 被引量:8
8张从容.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64-166. 被引量:48
9董秋月,郭芬云.19世纪德国大学创新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1(1):46-46. 被引量:4
10田玉红.浅析地方高校的科研创新培养机制[J].理论界,2008(4):224-225. 被引量:6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