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起,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自2020年初,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传染病甲类防控措施三年之后,疫情防控政策进行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很多人觉得出乎意料,为什么在这么短时间内做出这么迅速的策略上调整?为何在隆冬而不是夏季放开?是不是没做好充足准备?今年春运会带来第二波、第三波感染高峰吗?近日,《面对面》栏目专访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Starting Sunday, China downgraded COVID-19 management measures from Class A to B,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Liang Wannian, head of the commission's COVID-19 response expert panel, told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on Sunday that although the current subtype of the Omicron variant spreads more easily, it is less likely to result in severe illness.
疫情防控政策
调整时机的抉择
记者:从2022年12月上旬开始,陆续出台了二十条、新十条,到现在的“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坦率地说,很多人觉得出乎意料,没有想到在这么短时间内能做出这么迅速的策略上调整,当时主要依据是什么?
梁万年:疫情到2022年年底的时候,有几个方面变化我们感觉是可以进一步实行优化调整的时机了——
病原体的致病力,确实是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下降;
中国人的主动免疫水平在明显提升,像疫苗的接种,特别是对老年人及一些高危人群,接种比例达到了一定要求;
我们的药物手段、对重症救治的资源准备等等……
这个时机是基于一个基本前提的,即我们是无法消灭掉这个病毒的,尤其是奥密克戎变异株,一个人传二十多人,它的传播这么快,不感染几乎是不可能的,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到。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做出一个抉择,怎么有效地平衡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把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高的效率,所以我想这种调整是主动的,不是有些人认为是因为防不住了才被动进行调整的,不是这种情况。
疫情防控的第一条战线
从社区、单位、口岸转向医疗机构
2022年12月上旬,随着新冠奥密克戎病毒快速传播,我国不少城市出现感染高峰,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开始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
梁万年:我们从“乙类甲管”到“乙类乙管”以后,实际上有几个重大转变——
从过去的防感染转向防重症、防死亡、防医疗挤兑;
过去防控的第一条战线是社区、单位、口岸,而现在防控最重要的战线、第一道前沿阵地是医疗机构;
过去我们是平均的资源发力,全人群的核酸检测、隔离、追踪密切接触者,现在要针对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单位,尤其像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防控。
隆冬时节进行“乙类乙管”调整
经综合判断应该是最佳的
记者: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需要权衡各个因素做出决策。但若是把目光放小一点,如果自己家的老人遇到了危急状态,怎么去面对这一切呢?
梁万年:这波疫情有些老人患了病,甚至得了重症,有的去世,这一点我们感到非常沉重。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这种疾病它的传播范围太广、传播速度太快,确实是对我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是要千方百计努力减少这种危害。
记者:当时我们说不放开最重要的是考虑到老年人,因为一放开他们的身体会最先遭到重创。但是现在我们恰恰处于隆冬时节,进行“乙类乙管”,做出这个重大的策略上的调整,有没有比这个再好一些的时节?
梁万年:新冠病毒尤其奥密克戎变异株,现在的致病力是弱的,我们认为这个时候针对这种变异株,进行相关的策略和措施调整,应该是最佳的。也就是说到什么时候调整是合适的,是一个综合判断的结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