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晚,国家卫健委宣布了两项重大调整,第一、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第二、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根据同日发布的《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后简称《“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官方解读,当前,奥密克戎变异株虽然感染人数多,但致病力较早期明显下降,所致疾病将逐步演化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综合考虑病毒特点、疫情形势、疫苗接种等因素,国内已具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同样考虑到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减弱,仅有极少数病例有肺炎表现,决定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一调整是大势所趋,有助于公众正确认识新冠病毒,但目前全国正处于感染高峰期,疫情防控仍面临诸多挑战。
他建议,降级后仍应把握好新冠防控的“三道防线”,一是继续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80岁以上老人要尽快接种第四针,还应尽快推进mRNA疫苗接种;二是储备好大量抗病毒药物;三是做好分级诊疗,防止医疗挤兑。
纠正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自2020年1月20日,国内将新冠纳入“乙类甲管”之后,至今已将近三年。今年12月初,国家发布“新十条”以来,一直有专家提出应将新冠感染降级管理,但也有专家认为,在中国当前疫苗接种率、医疗资源情况下,降级条件还未成熟。多位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没想到“靴子落得这么快”,虽然整个12月期间,多地在防疫上已“实质性地将新冠按照乙类管理”。
根据《“乙类乙管”总体方案》,降级管理后,未来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将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检测重点转向医疗机构门急诊患者、具有重症高风险的住院患者等,及养老院、社会福利机构的脆弱人群。12月26日,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同时下发了五个相关细则文件,涉及“乙类乙管”后的疫情监测方案、检测方案、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防控指南、个人防护指南等内容。
2022年12月24日,北京市部分医院在体育馆里开设简易发热门诊,为市民提供诊疗、开药等服务。图/新华
检测方面,纠正了此前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明确要求有症状的医务人员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降低疫情在医疗机构内传播风险。最近两周内,多位医生对《中国新闻周刊》反映,由于医院正面临感染高峰,承压较大,医院要求医护感染后要尽快返岗。专家担心,这可能进一步加剧院内感染规模,让医院成为“疫情放大器”。
对当下最令人担忧的老年人群体,新发布政策的一个亮点是强化了对养老机构的严格管理,比如要求:疫情流行期间,养老院工作人员须每周开展2次全员核酸检测,老人每周开展2次抗原或核酸检测,工作人员与老人的检测隔日交替开展。
任何外来人员进入养老院,都要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同时现场开展抗原检测。另外,疫情严重时,可由当地党委政府或联防联控机制经科学评估适时采取封闭管理举措,防范疫情引入和扩散风险。
养老院的感染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重症资源的需求。香港第五波疫情中,一个最大的教训就是养老院因防控不当而暴发大规模感染,造成大量老人死亡。据香港医院管理局数据,2022年1月1日至5月25日期间,全港共有超过95%的养老院暴发疫情,共造成52000余人感染,其中4996人离世。多家养老院感染比例达到79%以上,部分机构死亡率甚至高达10%。
多位专家建议,在感染高峰期,养老院必须严管,工作人员严格实行闭环管理,而且应重点监测养老院每天的新增感染数字并准确上报。
“压平曲线、推后峰值”
实际上,这些关于医院、养老院的进一步约束性措施,都相当于一种压峰措施。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对《中国新闻周刊》提议,应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尤其面对大规模传播时,采取适当的“压峰”措施,如限制堂食、减少聚集性活动、增加社交距离等控制人群流动的办法,以降低疫情高峰期集中感染人数,减少对医疗秩序的冲击。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指出,在保障社会基本活动的同时要尽量压低第一波疫情的曲线,则全社会有望在维持一定非药物公共卫生(NPI)措施的基础上,顺利应对后续几波疫情,整个社会逐步恢复开放。
此前,浙江、广东、山东、江西等多地已经提出“压平曲线、推后峰值”的防疫策略,但一些地方在提出口号后,并未落实具体压峰措施,只有浙江、山东、上海等少数省市出台了相应政策,比如上海提醒民众“周末非必要不外出”,浙江建议快递小哥、出租车司机等重点人群,继续开展重点行业核酸检测,养老院、福利院、中小学、幼儿园等重点场所,继续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
《“乙类乙管”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要强化疫情监测与应对,研判疫情发展态势,依法动态采取适当限制聚集性活动和人员流动等措施压制疫情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在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的防控指引方面,新政明确了疫情严重时,短期内可减少人群聚集的措施:会议中心、体育场馆、文化场馆、市场商超取消或推迟非必要的大型活动;商场和超市、银行、农贸(集贸)市场等营业场所停止促销等人员聚集活动,商场、银行等缩短营业时间;相对密闭的娱乐休闲场所、洗浴场所、宗教活动场所暂停营业或开放;餐饮场所应限制同餐人数,或取消堂食。
美国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副教授陈希对《中国新闻周刊》形容:“这是久盼的亮点。”他建议,在即将到来的春运期间各地必须要采取一定的压峰措施,比如鼓励老人和脆弱群体减少去聚集性场合。
陆蒙吉认为,明确具体的压峰措施是一个进步,因为各地医疗系统现在确实面临很大的压力。在他看来,现在很多地区还没有到达感染高峰,因此如果能采取一些压峰措施拉长感染曲线,延缓峰值到来,就可以为自己“赢得时间”,在这期间尽可能增加ICU床位、抗病毒药物等医疗资源储备,“需要的资源储备量很大,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解决,因此各地必须要争取时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