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的意思】:
1.用来说明情况的或可作依据的事物:举~。援~。
2.规则:条~。
3.按条例规定的;照成规进行的:~会。~行公事。
【例的拼音】:lì
例的笔顺示意图
【例的组词大全】:
例外
[lì wài]
1.在一般的规律、规定之外:大家都得遵守规定,谁也不能~。
照例
[zhào lì]
按照惯例;按照常情:春节~放假三天。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
例题
[lì tí]
说明某一定理或定律时用来做例子的问题。
惯例
[guàn lì]
1.一向的做法;常规:打破~。因循~。国际~。
援例
[yuán lì]
引用成例:~处理。我们不能援这个例。
沿例
[yán lì]
沿用成例。
病例
[bìng lì]
1.疾病统计的计算单位。以一人一病为一个病例,如一人同时患有两种疾病即为两个病例。
公例
[gōng lì]
1.一般的规律。
通例
[tōng lì]
1.一般的情况;常规;惯例:星期日休息是学校的~。
向例
[xiàng lì]
一向的做法;惯例:依~提交大会表决。我们这里~起得早。
判例
[pàn lì]
法院可以援引作为审理同类案件依据的判决。有的国家确认判例对法院审判同类案件有法律约束力,是法的形式之一,叫做判例法。在中国,判例原则上不具有法律效力,只作为审判实践的参考。
例子
[lì zi]
1.旧规;惯例。《西游记》第四八回:“怪物听説,又不敢动手,拦住门喝道:‘你莫顶嘴!我常年先吃童男,今年倒要先吃童女。’八戒 慌了,道:‘大王还照旧罢,不要吃坏例子。’”老舍《四世同堂》四七:“他自信自己也是好人,...
例证
[lì zhèng]
用来证明一个事实或理论的例子。
战例
[zhàn lì]
战争、战役或战斗的事例:光辉~。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
比例
[bǐ lì]
1.数量之间的对比关系。
破例
[pò lì]
打破常例:~放行。制度要严格遵守,不能~。
举例
[jǔ lì]
提出例子来:~说明。
体例
[tǐ lì]
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
事例
[shì lì]
具有代表性的、可以做例子的事情: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违例
[wéi lì]
1.违反惯例。
故例
[gù lì]
惯例;旧规。
则例
[zé lì]
依据法令或成案作为定例。
品例
[pǐn lì]
犹种类;名目。
遵例
[zūn lì]
依照成例。
俗例
[sú lì]
指民间的风俗习惯。
诊例
[zhěn lì]
1.看病的条例。
除例
[chú lì]
免除的范围。
例生
[lì shēng]
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
帖例
[tiē lì]
帖附前例。谓依前例量刑。
押例
[yā lì]
唐 杨国忠 所创以任官年限久者得优先授官之例。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颂德》:“林甫 薨后,杨国忠 为左相,兼总銓衡。从前注拟,皆约循资格,至 国忠 创为押例,选深者尽留,乃无才与不才也。”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杨国忠 为尚书,创为押例,选深者先授官;有文状闕失,许续通,不令駮放。淹滞之流,翕然归美。”
例银
[lì yín]
依照惯例应该给予的银两。
滞例
[zhì lì]
难解的条例。
变例
[biàn lì]
不符合常例的变通条例。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推变例以正褒贬,简二传而去异端,盖 丘明 之志也。”《宋史·杨亿传》:“三年,詔为翰林学士,又同修国史,凡变例多出 亿 手。”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补注一:“文序或由右而左,或先下后上者乃是变例,然均有一定的规律,并不凌乱。”
例物
[lì wù]
按规定发给的钱物。宋 李纲《建炎进退志总叙下》:“盗贼强壮不能还业者甚众,乘此遣使四路,优给例物以招募之,新其军号,勒力部伍。”《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詔从 琦 请,简 陕西 弓手,悉刺面充保捷指挥,仍给例物。”
捐例
[juān lì]
清 代朝廷纳资捐官的规例。分暂行事例及现行常例两种。清 薛福成《上曾侯相书》:“今之由捐例进者,推其本意,不过以官为市而已。”《清史稿·选举志七》:“捐例不外拯荒、河工、军需三者,曰暂行事例,期满或事竣即停,而现行事例则否&helpp;&helpp;大抵贡监、衔封、加级、纪録无关銓政者,属现行事例。”
例话
[lì huà]
1.犹例言。
恒例
[héng lì]
常规,惯例。
文例
[wén lì]
文章的条例或范例。
例监
[lì jiān]
监生名目之一。明 清 时,由援例捐纳取得监生资格的称为例监,亦称捐监。《明史·选举志一》:“例监始於 景泰 元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明史·选举志一》:“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廕监;捐貲曰例监。”参阅《清史稿·选举志七》。
科例
[kē lì]
犹条例。《汉书·何武传》:“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託。”《南史·顾顗之传》:“论妻伤夫,五岁刑,子不孝父母,子弃市,并非科例。”
赎例
[shú lì]
赎罪的条例。《明史·刑法志一》:“是时重修条例,奏定赎例&helpp;&helpp;大抵赎例有二:一罚役,一纳钞,而例復三变。”清 全祖望《陈卜年志》:“管村 之子 承勋 前往救父,时 陕中 开赎例,管村 之故人裒金五千,以与 承勋,管村 得赎免死。”
字例
[zì lì]
造字的条例。指六书。
恩例
[ēn lì]
指帝王为宣示恩德而颁布的条例、规定。
大例
[dà lì]
通则;通例。
例对
[lì duì]
谓循例召臣下问对。《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虽復例对使臣,别延宰辅,既殊师锡,且异公言。”胡三省 注:“例对使臣,谓功臣节度及诸军使待制者,得随例以次对也。”
例课
[lì kè]
按常规征收的税赋。
例词
[lì cí]
拿这个词来举例。
盗例
[dào lì]
《穀梁传·哀公四年》:“《春秋》有三盗:微杀大夫谓之盗,非所取而取之谓之盗,辟中国之正道以袭利谓之盗。”后以“盗例”指《春秋》书盗的义例。元 刘因《登荆轲山》诗:“《春秋》盗例久不举,紫阳 老笔生风雷。”
律例
[lǜ lì]
法律和判例。补充成文法律的犹太口传法律或成文和口传法律的总称或任何特别法律,或法律古抄本说明的总体。
震例
[zhèn lì]
发生地震的例证。
铁例
[tiě lì]
不可改易的先例。
类例
[lèi lì]
类别与体例。
流例
[pú lì]
流传下来的惯例。
苛例
[kē lì]
苛刻的条例。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正月十六日》:“夫有官保护,则遇事理论,駮其苛例,不致为远人所欺。”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农民就发动起来,要求废止领主的苛例。”
例贡
[lì gòng]0daybank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