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 hé zòng lián héng)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下面小编向大家介绍一下合纵连横关联人物。
合纵连横简介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公孙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合纵连横关联人物
合纵连横实际上就是几个大国拉拢其他的弱国,或者几个弱国结盟而进行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活动。在这其中可以细分为一种是南北的弱国一起抱团对抗强大的齐国或者秦国这样的合纵,一种是东西的齐国或秦国联合一些弱国,兼并其他的弱国这样的连横。
起初合纵和连横是各个国家看着时局随机采取的,早上可以是合纵,晚上也可以选择连横,合纵和连横是处在一个变化无常的境遇。这个时候的合纵可以是针对齐国的,也可以针对秦国。连横也可以是依附于秦国,又可以是联合齐国。不过到了后期,由于秦国实力强大起来,东面的六国不能单独抵抗秦国。所以合纵就成了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了,连横成了破坏六国合纵的策略。
而以纵横之术游说七国的最为关键的人物,就是公孙衍、苏秦和张仪三人。早期是公孙衍主张合纵,游说各国。公元前318年,公孙衍曾促使过魏国、赵国、韩国、燕国和楚国共同攻伐强大的秦国。虽然这一次的征讨秦国的战役失败了,但是其声势和影响力却是巨大的,也让秦国为之忌惮。后来的苏秦也曾在公元前287年成功联合五国,攻打秦国,并逼迫当时已经称帝的秦王退去帝王的称号,还归还了占领的部分土地,这一次是合纵的胜利。不过最大的胜利还是在连横张仪那里,张仪成功破解了东方六国的合纵之势,被秦国乘机各个击破,成功兼并了六国,统一了中国。0daybank
文章评论